中国机器人产业政策以技术创新和场景应用为核心,通过国家级战略规划与地方特色扶持形成“双轮驱动”,重点突破人形机器人、工业机器人等关键领域,目标到2030年产业规模突破4000亿元。
-
国家级顶层设计明确技术攻关方向
从《中国制造2025》将机器人列为重点领域,到《“十四五”机器人产业发规划》细化技术路径,政策持续强化基础研发和标准制定。例如,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设立专项支持关节模组、AI大模型等核心技术,并牵头制定养老机器人国际标准,提升全球话语权。税收减免和专项资金进一步降低企业研发成本,推动产学研协同。 -
地方政策聚焦产业集群与场景落地
各省市结合产业基础差异化布局:北京设立千亿基金支持具身智能,浙江目标2027年人形机器人产量达2万台;江苏、广东通过“揭榜挂帅”攻克“卡脖子”技术,重庆、四川则以最高千万补贴吸引企业集聚。应用层面,多地推行“机器人+”示范项目,覆盖制造业、医疗、农业等领域,加速技术商业化验证。 -
人形机器人成为政策与资本新焦点
2024年《人形机器人创新发展指导见》发布后,产业链投资激增,头部企业如宇树科技订单饱和,谐波减速器等核心部件厂商获超千万融资。地方政府同步建设检测平台和联合实验室,推动运动控制、情感交互等技术迭代,预计2025年进入量产阶段。
当前政策体系已形成“技术突破-产业集聚-生态完善”的闭环,企业需关注区域扶持细则,优先布局高成长性细分赛道。未来,随着AI与大模型深度融合,机器人智能化水平将决定政策红利的转化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