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形机器人正从科幻走进现实,2025年或成量产元年,核心零部件、整机厂商及AI融合领域将迎来爆发性投资机会。全球产业链加速布局,中国凭借制造业成本优势和政策支持,有望在减速器、传感器等关键环节实现突破,未来十年市场规模或超千亿元。
核心技术突破驱动商业化落地
线性执行器、灵巧手、力矩传感器等硬件成本持续下降,特斯拉Optimus等产品已进入试产阶段。国内企业如绿的谐波、兆威机电在减速器、微型丝杠领域技术领先,叠加AI大模型提升环境感知与决策能力,人形机器人在工业巡检、家庭服务等场景的实用性显著增强。
产业链投资聚焦高价值环节
电机、行星滚柱丝杠、谐波减速器占硬件成本超60%,国产替代空间明确。建议关注三类标的:1)高壁垒零部件如恒立液压(丝杠)、柯力传感(六维力矩传感器);2)整机集成商如三花智控、拓普集团;3)AI算法公司,运动控制与大模型结合将成差异化竞争点。
政策与资本双重护航
中国《人形机器人创新发展指导见》明确2027年形成安全可控产业链,北京、上海等地推出专项补贴。机构调研显示,2025年板块PE约40倍,低于新能源车初期水平,资金正加速流入丝杠、灵巧手等细分赛道。
风险与机遇并存
短期需警惕技术迭代不及预期、海外巨头专利壁垒等风险;长期看,具备核心技术的“卖铲人”型企业更易穿越周期。建议投资者关注季度量产进展及技术验证节点,优先布局已进入特斯拉等头部供应链的标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