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白虎是中国古代天文学与神话中的重要象征,起源于先秦时期的星宿崇拜,由西方七宿(奎、娄、胃、昴、毕、觜、参)组成,代表五行中的金与秋季,兼具战神、辟邪、祥瑞等多重神格。其形象演变融合了图腾信仰、军事崇拜与道教文化,成为四象中威猛与秩序的化身。
白虎的起源可追溯至新石器时代,良渚文化玉琮与殷商青铜器的兽面纹饰已显现虎图腾雏形。先秦时期,白虎作为西方之神与少昊关联,星宿组合定型为虎形,周朝纳入二十八宿体系。汉代五行学说兴起后,白虎被赋予“金行”属性,白色并非指毛色,而是五行中西方属金的象征。唐代起,白虎星宿信仰与名将传说结合,如薛仁贵被附会为白虎星转世,强化其战神形象。
道教将白虎纳入神系,称其“镇西极,摄万魔”,炼丹术中喻为“西方庚辛金”。军事领域,白虎旗、虎符广泛使用,长城烽火台与郑和宝船均以白虎星位为导航。民间则视白虎为辟邪神兽,墓葬石刻、门神绘画中常见其形象,但亦有“白虎穿堂”等建筑禁忌,反映敬畏并存的心理。
白虎的文化内涵随时代流动:从星象观测到神话人格化,从部落图腾到国家礼器纹饰,最终成为儒道共尊的“四灵”之一。其历史脉络揭示了中国古人如何将自然天象、社会秩序与精神信仰编织成统一的符号系统。若想深入了解白虎在风水或道教中的现代应用,可进一步探索相关典籍与民俗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