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内制剂向新药转化面临多方面挑战,需通过政策完善、产业链协同及人才培养等路径解决。以下是具体问题及建议:
一、核心问题分析
-
政策细化不足
现行政策缺乏操作细则,如《天津市促进医疗卫生机构科技成果转化实施方案(试行)》未明确中试、知识产权等关键环节的指引,导致执行难度大。
-
中试环节“空白”
中试需大量资金投入且风险高,医院和企业均存在投入不足的问题,形成产业链断裂,阻碍成果转化。
-
复合型人才短缺
缺乏具备法律、知识产权、管理等多领域知识的技术经理人及专业化服务团队,难以支撑全流程融合。
-
品牌效应不足
大部分院内制剂缺乏市场认可度,企业因预期回报率低而减少投入,尤其对非知名配方方剂。
-
研发全流程不完善
部分院内制剂未考虑生产工艺稳定性、物质毒性等关键指标,技术证据链不完整,影响新药审评通过率。
二、针对性建议
-
完善政策与资金支持
制定细化操作指南,设立专项中试基金,鼓励政府、企业、医疗机构共同投入,形成“三结合”审评体系下的临床前加速通道。
-
强化产业链协同
企业应主动介入筛选优质制剂,通过联合研发、惠益共享等方式降低风险,医疗机构需建立标准化生产流程,确保技术证据链完整。
-
培养复合型人才
加强跨学科人才培养,建立技术经纪人团队,提供知识产权保护、市场推广等专业化服务,提升全流程转化能力。
-
提升品牌与市场认可度
对知名院士配方等高潜力院内制剂给予政策倾斜,通过临床试验数据积累品牌效应,吸引企业投入。
-
优化研发全流程管理
严格把控处方合理性、工艺稳定性及物质安全性,建立以患者为中心的临床案例库,利用病历数据优化新药研发计划。
三、区域实践案例
-
广东大湾区 :通过“岭南名方”项目推动区域内院内制剂标准化生产与产业化推广,解决医疗机构独立运营限制。
-
河南 :聚焦“产—学—研—用”环节,探索院内制剂市场化准入路径,提升区域研发转化效率。
通过上述措施,可系统解决院内制剂向新药转化的痛点,促进中医药创新成果转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