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耕地地力的核心在于“用养结合、综合施策”,关键措施包括增施有机肥、秸秆还田、种植绿肥、合理轮作、深耕改良及科学灌溉。通过改善土壤结构、补充有机质和平衡养分,可显著提升土壤肥力,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
- 增施有机肥:畜禽粪肥、堆肥等有机肥能直接补充土壤有机质,促进微生物活动,改善土壤团粒结构。商品有机肥与农家肥结合使用效果更佳,尤其适用于新开垦或贫瘠耕地。
- 秸秆还田:将作物秸秆粉碎后直接翻压还田,既能增加土壤碳氮比,又能保墒抑草。需配合深耕(30厘米以上)以加速腐解,避免病虫害滋生。
- 种植绿肥:冬闲田种植紫云英、苕子等豆科绿肥,翻压后可为土壤提供氮素,减少化肥依赖。混播油菜等可增强覆盖效果,适合南方水旱轮作区。
- 合理轮作:推行“禾豆轮作”(如玉米-大豆)或“水旱轮作”(水稻-绿肥),打破连作障碍,均衡消耗养分,降低土传病害风险。
- 深耕与保护性耕作:定期深松打破犁底层,增强蓄水能力;免耕或少耕结合秸秆覆盖,可减少水土流失,适合坡地或干旱区。
- 科学灌溉与节水技术:推广浅湿灌溉、滴灌等节水方式,避免土壤盐渍化。配套田间排灌设施,解决潜育化稻田的“冷烂毒”问题。
提示:耕地地力提升需长期坚持,建议结合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定期监测土壤养分变化,动态调整改良措施。小面积试验成功后,再规模化推广以降低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