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战略通过产业赋能、人才培育、生态治理等多元举措,激活农村内生动力,实现“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目标。
-
特色产业驱动经济振兴
各地因地制宜发展特色种植、养殖及文旅融合产业,如云南昭通的乌天麻种植、海南东方市的鳄鱼全产业链开发,形成“一村一品”格局。产业利益联结机制(如“公司+合作社+农户”)带动农民增收,如甘肃岷县中药材产业占农民收入60%以上。 -
乡村工匠与人才支撑
培育“田秀才”“土专家”等本土人才,如非遗彝绣传承人丁兰英带动千名妇女就业。政策层面实施“双百双千”工程,通过技能培训、创业扶持壮大乡村工匠队伍,2024年首批273名工匠名师直接带动45万人就业。 -
生态宜居与治理升级
吕梁市整治农村危房、饮水安全,建成51个帮扶车间解决搬迁群众就业;贵州威宁县发展林下经济(菌、蜂、禽),实现生态保护与增收双赢。数字化监测(如防返贫二维码)精准帮扶困难群体,累计消除返贫风险近1.5万户。 -
政策与品牌赋能
立法保障特色产业(如恭城油茶条例),打造区域公用品牌(如“吕梁山土特产”)。财政奖补(如安徽全椒县薄壳山核桃每亩补3000元)、科技合作(博士工作室驻田)提升产业竞争力。
乡村振兴需长期投入与创新,未来需进一步打通产销链、优化人才政策,让乡村成为可持续发展的热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