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音乐学院的校训历经变迁,其核心始终围绕艺术教育的严谨性与创新精神展开,现校训为"勤奋、求实、团结、进取",承载着70余年艺术传承的厚重积淀与面向未来的国际视野。
中央音乐学院早期校训可追溯至国立音乐院时期(1940年),彼时校训强调艺术教育的严谨性与家国情怀,其精神内核在后续发展中持续深化。1949年院校合并重组后,新校训初步形成以"勤学苦练"为核心的教育理念——"勤奋"二字凸显艺术造诣需经千锤百炼的本质,"求实"则继承1950年代向解放军学习形成的务实作风,要求艺术创作扎根实践土壤。
1960年代起,"团结"被正式纳入校训体系,这既源于建院初期多所院校融合形成的协作传统,也呼应了特殊时期艺术教育需群策群力的时代特性。至1990年代初,面对改革开放后的国际化浪潮,"进取"取代原有表述中的保守成分,形成如今为人熟知的"勤奋、求实、团结、进取"八字校训,其中"进取"强调在全球音乐教育竞争中保持开拓精神,体现在附中学生屡获国际大赛金奖、教师团队持续突破艺术边界等实践成果。
近年学校启动新一轮校训修订工作,旨在提炼更符合"双一流"建设目标与21世纪艺术教育趋势的表述。尽管新校训尚未定型,但"勤奋、求实、团结、进取"仍作为精神纲领指引日常教学——演奏家与作曲家同台授课、人工智能实验室与传统音乐学科跨界融合、全球巡演计划年均执行超300场,均展现其在守正与创新间的动态平衡。当代中央音乐学院通过校训传承,既保持70余年前扎根黄土的艺术初心,又以先锋姿态引领全球音乐教育变革。
现校训既是历史铸就的文化符号,更是面向未来的行动指南:400余项国际赛事奖项证明"勤奋"的实践价值,"求实"精神贯穿从附中到博士的完整培养链,"团结"基因促成全球五大洲艺术网络的构建,而"进取"驱动"中国音乐学派"的理论体系建设——这座始建于民国时期的艺术圣殿,始终以校训为舟楫,驶向更具包容性的国际化艺术教育新航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