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时期中国的国际地位经历了从低迷到逐步提升的曲折过程,抗战时期成为反法西斯同盟国并跻身“四强”是重大转折,但整体仍受制于国力薄弱与列强主导的国际秩序。
- 初期弱势外交:北洋政府与南京国民政府前期,中国在巴黎和会等国际场合屡遭排斥,山东权益被转交日本,凸显“弱国无外交”的困境。
- 抗战带来转机:1937年全面抗战爆发后,中国成为反法西斯同盟重要成员,1942年签署《联合国宣言》并成为创始会员国,国际话语权显著增强。
- 美国影响与局限性:宋美龄访美等外交努力改善了西方对华认知,但地位提升主要依赖美国支持,雅尔塔协议秘密交易暴露了列强对华利益的轻视。
- 不平等条约的废除:1943年与美英签署新约,废除治外法权等特权,法理上终结了不平等条约体系,但实际自主性仍受冷战格局制约。
民国外交的起伏印证了国力是国际地位的基础,抗战凝聚的民族意志与顺应国际潮流的策略为后来中国崛起埋下伏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