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全色是人类为规避风险而设计的视觉信号系统,其演变经历了从自然警示到国际标准化的过程。关键亮点包括: 19世纪铁路信号灯的诞生 20世纪初工业安全色的规范化 国际标准化组织(ISO)的统一编码,以及现代数字安全色的应用拓展。
-
自然警示的起源
早期人类通过火焰、旗帜等自然元素传递危险信号,如烽火台预警。19世纪前,安全色依赖地域性约定,缺乏统一标准。 -
工业革命的推动
1850年代铁路系统率先使用红色信号灯(高可见性),1884年美国铁路协会将红/绿定为停止/通行标准。1910年德国首次提出“工业安全色”概念,黄色加入警示体系。 -
国际标准化阶段
1931年国际照明委员会(CIE)界定红、黄、绿为安全基色。1978年ISO 3864发布,规定安全色用于消防(红)、警告(黄)、指令(蓝)等场景,并制定反光材质技术标准。 -
数字时代的扩展
21世纪网页安全色(如#FF0000红)适配屏幕显示,新能源汽车用蓝/橙区分高压电,动态LED信号增强夜间识别率。
未来安全色将结合AR技术实现立体警示,但其核心逻辑——用色彩快速传递风险——始终未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