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火灾应急预案演练的核心目标是确保师生快速、有序、安全地应对突发火情,关键要点包括:定期组织全员演练(至少每半年一次)、明确分工(指挥组/灭火组/疏散组等)、掌握“报警-疏散-扑救-救护”全流程标准化操作,以及通过演练优化预案可行性。
-
演练频率与组织架构
学校需成立安全工作领导小组,由校领导担任总指挥,下设义务消防队、通讯联络组、疏散引导组和安全防护救护组。每半年至少开展1次实战演练,确保各组熟悉职责:指挥组统筹全局,灭火组切断电源并扑救初起火灾,疏散组引导师生沿安全出口撤离(优先帮助行动不便者),救护组准备医药用品并联络医疗机构。 -
标准化演练程序
- 报警与接警:发现火情后立即拨打119,讲清起火位置、火势及可燃物,同步启动校内广播警报。
- 应急疏散:通过广播说明疏散路线,组织师生逆火势方向撤离,避免使用电梯,必要时利用逃生器材。
- 初期灭火:灭火组迅速使用灭火器或消防栓控制火势,若无法控制则全员撤离。
- 善后与改进:演练后记录问题,修订预案漏洞,如调整疏散路线或补充救护物资。
-
师生必备技能
所有人员需牢记“四熟悉”(疏散路线、引导程序、器材使用、逃生知识)和“逃生十诀”(如保持镇静、湿巾捂鼻、缓降逃生等)。教师应掌握“三原则”:近火点者灭火、近报警点者求救、近通道者引导疏散。
定期演练不仅是制度要求,更是生命保障。建议结合案例复盘和跨部门协作,将预案转化为肌肉记忆,确保火灾发生时零延误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