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安全月是每年4月在中国开展的全民国家安全教育活动,旨在增强公众国家安全意识,其历史可追溯至2015年《国家安全法》的颁布,并于2016年首次正式启动。核心亮点包括:以法律形式确立教育框架、涵盖传统与非传统安全领域、通过多样化活动提升全民参与度。
国家安全月的设立与2015年7月通过的《国家安全法》密切相关。该法首次以法律形式明确每年4月15日为“全民国家安全教育日”,为后续扩展为“国家安全月”奠定基础。2016年4月,首个教育日系列活动启动,随后逐步延伸为持续一个月的集中宣传,覆盖范围从政府机关扩大到学校、社区和企业。
活动内容从早期侧重传统安全(如军事、政治安全)逐步拓展至非传统领域。随着科技发展,网络安全、生物安全等议题成为重点,通过案例解读、互动体验等方式普及知识。例如,近年来结合反间谍法宣传、数据安全演练等,强化公众对新兴风险的认识。
组织形式强调全民参与,线上线下结合。线下活动包括讲座、展览、应急演练;线上通过短视频、知识竞赛等扩大传播。部分省份还推出地方特色活动,如边境地区的边防教育、沿海城市的海洋安全宣传,形成差异化推广。
国家安全月的持续开展反映了中国对总体国家安全观的深化实践。未来可能进一步融合人工智能等新技术,推动教育形式创新,同时加强青少年群体的针对性培养,筑牢国家安全的社会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