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工业大学(现齐鲁工业大学)的科研成果以“五大”创新体系为核心,聚焦国家战略与产业需求,在海洋监测、生物基材料、超算应用等领域取得突破性进展,近五年累计转化成果金额超30亿元,孵化科技企业79家,成为山东省科教融合与成果转化的标杆。
-
“五大”科研体系驱动创新
学校构建“大团队、大平台、大装置、大项目、大成果”体系,主持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等国家级项目502项,获国家科技奖4项。例如,王军成团队研发的海洋监测浮标技术占全国业务浮标网的90%,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生物基材料与绿色造纸国家重点实验室推动造纸行业废水零排放技术革新,带动产业链升级。 -
高能级平台支撑产业升级
拥有国家超级计算济南中心、生物基材料国家重点实验室等22个国家级平台。神威E级原型机运算速度达百亿亿次,服务于海洋、医疗、气候等领域;与上海交通大学共建对口帮扶机制,强化人工智能、轻工技术等学科建设,填补山东省博士点空白。 -
成果转化机制全国领先
通过“校地产学研基金”撬动社会资本19.9倍,形成“研发-中试-孵化-产业化”全链条。2023年技术转让合同额居全国高校第7位,专利实施率超20%。例如,脉冲射流断屑装置解决制造业切屑缠绕难题,本科生冯凯强在国际期刊发表锌电池电解液研究成果,体现产学研深度协同。 -
国际化与人才战略并进
与乌克兰国家科学院共建中乌科技创新研究院,设立28个国际联合实验室。引进海内外院士6人,国家级人才44人次,团队获全国教育系统先进集体等荣誉,培养的学生在ASC超算竞赛、创新创业大赛中屡获金奖。
山东工业大学的科研实践证明,科教融合与市场化转化双轮驱动,是破解“技术到产业”瓶颈的关键。未来需进一步聚焦新质生产力,推动更多“卡脖子”技术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