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疗机构标准与国际接轨的核心价值在于提升医疗质量、促进跨境医疗互认,并增强国际商业保险兼容性。中国通过《国际医院评审认证标准(国)》(CIHA)等创新实践,已实现本土标准与全球权威体系(如美国JCI、澳大利亚ACHS)的融合,推动大湾区医疗同质化,并助力“中国标准”走向国际。
1. 国际标准本土化的突破性实践
中国首个国际版医院标准CIHA以97%的得分率通过国际医疗质量协会(ISQua EEA)认证,覆盖患者安全、服务质量、医院管理等186项细则。深圳13家医院率先试点,香港东区尤德夫人那打素医院成为境外首家通过认证的机构,标志着中国标准在跨境医疗规则衔接中发挥关键作用。
2. 医疗质量“同标同质”的三大优势
- 患者受益:通过认证的医院可直接对接国际商业保险,境外患者可刷医保结算,简化跨境就医流程。
- 行业升级:融合国内“三甲”评审的严苛要求与国际标准,如单病种管理、临床路径优化,推动医疗流程标准化。
- 国际话语权:CIHA成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医疗认证的参考,减少国内医院对JCI等国外体系的依赖。
3. 粤港澳大湾区的示范效应
深港两地通过CIHA实现评审员互认(44名香港专家参与评审),并建立香港办事处推广标准。香港医管局计划2026年前推动3家公立医院认证,进一步打通湾区医疗资源流动。
4. 未来挑战与行动方向
尽管CIHA已获国际认可,但全国推广仍需解决地区医疗水平差异问题。下一步可借鉴深圳经验,通过区域性试点逐步扩大覆盖,同时加强与国际保险机构的合作谈判。
医疗机构国际化不仅是技术接轨,更是服务理念的升级。从“国产标准”到“国际认证”,中国医疗正以质量为核心,构建全球信任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