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制措施是国际贸易争端中常见的应对手段,主要通过关税、配额、技术壁垒等方式实施。典型案例包括中美贸易战的相互加征关税、欧盟对美钢铝关税的反制清单以及中国对澳大利亚大麦征收反倾销税,这些措施既保护了本国产业,也重塑了全球贸易格局。
-
中美贸易战(2018-2020年)
美国对中国商品加征关税后,中国迅速对约1100亿美元美国商品(如大豆、汽车)实施对等关税,导致双方产业链成本上升,最终通过第一阶段经贸协议部分缓和。 -
欧盟反击美国钢铝关税(2018年)
欧盟针对美国对钢铝产品征收的25%关税,对价值28亿欧元的美国商品(波本威士忌、摩托车等)加征报复性关税,迫使美国部分豁免欧盟成员国。 -
中国对澳大利亚大麦反倾销税(2020年)
因认定澳大利亚大麦存在倾销,中国征收80.5%反倾销税,直接影响澳方每年约10亿澳元出口额,引发澳方转向中东等新市场。
反制措施虽能短期维护本国利益,但长期可能引发贸易萎缩或产业链转移。企业在跨国贸易中需密切关注政策动态,灵活调整供应链布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