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内部文件不全是涉密文件,但部分涉及国家秘密的属于涉密文件,需严格遵循保密流程管理,包括明确知悉范围、规范保管与传递、定期清退销毁。
涉密文件的界定取决于内容是否属于国家秘密三大要素——密级、保密期限和知悉范围,而非单纯依据“政府内部”属性。例如《保密常识》明确要求,涉密文件必须在起草阶段标记密级与知悉范围,接收单位需第一时间限定内部接触人员。若政府文件仅限内部流转且不涉及国家核心机密(如一般性会议纪要),则无需按涉密文件管理。
管理涉密政府文件时,需严格执行多项保密要求。知悉范围需最小化,单位主管领导根据工作需求审批接触人员,扩大范围须原定密单位同意;传递环节须通过机要系统或加密渠道,禁止使用普通邮政、互联网或社交媒体传输;再次,涉密文件需存放在专用密码保险柜中,复制、汇编、扩大传阅范围均需书面报批并备案,尤其是绝密文件严禁复制。
销毁环节是保密管理的最后关卡。单位需定期清查非必要文件,通过机要渠道送至指定机构集中销毁,履行清点、登记、审批程序,并长期保存记录。部分机关采用“阅后即焚”模式,或要求销毁时现场监督,确保无残留。政策强调平衡安全与效率,如允许借阅、复印绝密文件以外的涉密文件,但必须严格履行签字登记制度,并防止在开放环境中处理文件内容。
总体而言,政府文件是否涉密需根据具体内容判定,但无论何种级别文件均需符合最低保密标准。强化主体责任、落实闭环管理、定期培训人员,是避免泄密风险的核心策略。涉及核心机密时,任何细微疏漏都可能引发严重后果,因此涉密文件须从起草到销毁全程加密管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