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能源的发展历程是一部从技术引进到全球领跑的壮阔史诗,其核心亮点可概括为:政策驱动与市场活力双轮推进、风光装机规模连续多年全球第一、全产业链自主创新突破“卡脖子”技术。
改革开放初期,我国新能源领域几乎空白,1986年山东荣成首个风电场并网标志着产业化起步。2000年后,政策红利(如“乘风计划”“光伏补贴”)推动风电、光伏装机量爆发式增长,2015年起新能源新增装机占比持续超过传统能源。截至2025年,中国风电、光伏累计装机分别突破5亿千瓦和8亿千瓦,稳居世界首位。技术创新上,从依赖进口到自主研发高效光伏电池、大功率风机,光伏组件全球市场份额超70%,储能技术迭代加速成本下降。
分阶段看:
- 探索期(1978-2005年):以科研攻关和小规模示范为主,如1980年首座潮汐电站投运,2003年光伏企业尚德登陆纽交所,开启资本化路径。
- 规模化期(2006-2015年):政策密集出台,如《可再生能源法》实施,风电特许权项目推动国产化率提升至70%,金太阳工程带动分布式光伏普及。
- 领跑期(2016年至今):平价上网实现,新能源汽车产销全球占比超60%,特高压技术解决西电东送难题,绿电交易机制完善。
当前挑战与机遇并存:技术层面需攻克长时储能和智能电网;国际竞争中应对贸易壁垒,但“一带一路”合作拓展了海外市场空间。未来,新能源将主导中国能源结构转型,为全球碳中和目标贡献“中国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