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埔军校是第一次国共合作的产物,其创建与孙中山的革命理想、苏联援助及两党携手密切相关,培养了大批影响中国近代史进程的军事人才。
黄埔军校由孙中山在苏联和中国***支持下建立,旨在突破传统军阀模式,为中国革命培养“党军”。1924年6月16日开学时,廖仲恺任党代表,蒋介石任校长,***等***人参与领导,课程融合军事与政治教育,开创了“军事+主义”的苏式教育模式。校训“亲爱精诚”与“升官发财请往他处”的门联,彰显其反传统精神。
首期学员中,***员占比达12.5%,如蒋先云、陈赓等成为核心骨干。黄埔师生先后参与平定商团叛乱、东征陈炯明及北伐战争,其中叶挺独立团作为黄埔生主导的精锐部队,屡建奇功。至1927年蒋介石发动“四一二政变”前,黄埔为国民革命输送了超过1.2万名干部,成为两党合作的典范。
国共分裂后,黄埔军校迁往南京,但失去红色基因加持,影响力逐渐式微。尽管1949年后国民党在台复办至第75期,但其本质已从“革命军校”转型为普通军事院校。值得注意的是,黄埔体系在抗战时期仍有合作残留,如杜聿明、戴安澜等黄埔系将领与徐向前等***将领曾在战场上共同御敌。
作为中国近代军事教育的分水岭,黄埔军校的兴衰史映射着中国政治格局的剧烈变迁。其首次国共合作的成功范式,至今仍被视作打破阶级与党派壁垒的典范,而“黄埔精神”也成为中国军魂的重要符号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