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是中国古代文明的发祥地之一,拥有百万年的人类活动史和五千年的文明史。从新石器时代的良渚文化到南宋都城临安,这片土地见证了中华文明的多元发展。“浙江”作为行政区名称始于唐代,而“浙江省”的正式定名则是在明代,其历史沿革与地理特征、文化积淀密不可分。
-
史前文明的高光:浙江境内发现的上山文化(距今1万年)、跨湖桥文化(距今8000年)、河姆渡文化(距今7000年)和良渚文化(距今5000年),实证了长江流域与黄河流域同为中华文明摇篮。良渚古城更是被誉为“东亚最早的国家形态”,其玉器、水利设施展现了史前先民的智慧。
-
越国与吴越争霸:春秋战国时期,浙江分属吴、越两国,越王勾践“卧薪尝胆”的故事成为历史经典。五代十国时,钱镠建立吴越国,定都杭州,推动两浙地区政治经济统一,为南宋定都临安(今杭州)奠定基础。
-
行政区划的演变:唐代设“浙江东道”“浙江西道”,“浙江”首次成为行政区名;元代属江浙行省;明代正式定名“浙江省”,辖11府75县,省界基本定型;清代沿袭至今,杭州为省会。
-
文化名人的摇篮:东汉以来,浙江籍文学家占全国六分之一,鲁迅、茅盾等现代文化巨匠辈出。佛教天台宗、曹洞宗祖庭均在浙江,普陀山为佛教四大名山之一。
-
地名中的历史密码:省名“浙江”源于钱塘江古称“之江”或“折江”,杭州、金华、台州等地名或源自星辰,或寄托“海定波宁”的愿景,如宁波、镇海,折射出山海交融的文化特质。
如今,浙江的历史文脉仍在延续——良渚古城申遗成功、大运河浙江段入选世界遗产,传统与现代在这片土地上交织。读懂浙江的万年史,便能触摸中华文明绵延不绝的基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