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戏剧的发展可明确划分为萌芽(1917-1927)、转型(1928-1936)、成熟(1937-1949)三大阶段,每个阶段在艺术形式、社会功能与创作思想上均呈现鲜明特征。
-
萌芽阶段(1917-1927)
以“文明戏”为起点,用写实对话取代传统戏曲唱腔,但初期仍依赖幕表制和角色定型化。五四运动后,西方写实主义(如易卜生)被引入,催生“爱美剧”运动,强调非商业化的社会剧创作。洪深通过《少奶奶的扇子》确立导演制,推动话剧艺术形式现代化,田汉、郭沫若等则开拓了历史剧与喜剧的多元风格。 -
转型阶段(1928-1936)
写实主义成为主流,曹禺的《雷雨》《日出》标志现实主义成熟。左翼戏剧运动兴起,提出“无产阶级戏剧”口号,戏剧与政治紧密结合。1936年“国防戏剧”响应抗日需求,主题转向民族救亡,艺术性与宣传性并重。 -
成熟阶段(1937-1949)
抗战全面爆发后,戏剧形式多样化,街头剧、茶馆剧等轻型演出广泛传播。重庆雾季演出与上海孤岛戏剧形成两大中心,郭沫若的历史剧和陈白尘的讽刺喜剧成就突出。戏剧深入民间,兼具战时动员与艺术探索的双重使命。
现代戏剧的三阶段演变,既反映了社会变革的深刻影响,也展现了艺术本体从模仿到创新的突破。理解这一脉络,有助于把握戏剧作为文化载体的时代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