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天中最热的一天通常在「三伏天」的中伏(7月下旬至8月中旬)出现,具体日期因地域气候差异而不同。 极端高温往往由 副热带高压持续控制、晴朗少云、地表蓄热叠加 等因素导致,当日平均气温可达35℃以上,部分地区突破40℃。
关键影响因素
-
太阳高度角最大
夏至(6月21日左右)虽白昼最长,但地表热量积累需时间,7-8月才是热量峰值期。 -
副热带高压主导
下沉气流抑制云雨形成,导致持续晴热,长江中下游等地的「火炉城市」典型高温日多集中于此时。 -
城市热岛效应加剧
混凝土建筑和沥青路面白天吸热、夜间释放,使城市比郊区气温高2-5℃。 -
湿度与体感温度
沿海地区高温伴随高湿度(如「桑拿天」),体感温度可能比实际气温高出10℃。
应对提示
午后避免户外活动,及时补充电解质;关注气象部门发布的「高温红色预警」。最热日虽难预测,但防暑准备应贯穿整个夏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