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温天气不仅会引发中暑、热射病等直接健康威胁,还可能加重心脑血管疾病、导致皮肤过敏等间接危害,但通过科学防护可有效降低风险。
-
高温的直接危害:当气温超过35℃时,人体散热机制可能失效,引发中暑(热虚脱、热辐射、热射病)。热射病最危险,体温可达40℃以上,导致器官衰竭甚至死亡。高温还会加速电梯故障、火灾等安全事故。
-
间接健康影响:高温高湿环境易诱发心脑血管疾病(如脑梗死)、皮肤过敏(湿疹、荨麻疹)及胃肠道疾病。儿童、老人及慢性病患者耐受极限更低,需特别防护。
-
科学应对措施:
- 减少户外活动:避开10:00-16:00高温时段,外出时穿浅色透气衣物,使用遮阳伞。
- 合理补水:小口慢饮淡盐水或含电解质饮品,避免冷热交替饮食引发腹泻。
- 环境调节:空调温度不宜过低(建议26℃左右),定时通风,避免“热伤风”。
- 关注预警:留意气象部门发布的黄/橙/红色高温预警,提前调整行程。
总结:高温危害可防可控,关键在于及时补水、科学避暑,并优先保护脆弱人群。若出现头晕、呕吐等中暑症状,需立即移至阴凉处并就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