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庆在古代长期属于皖国及周边小国(春秋时期),后历经吴、楚、秦九江郡、汉淮南王国等管辖,南宋正式得名“安庆”并确立府制,明清时期成为安徽省会,是长江中下游军事与文化重镇。
-
春秋战国时期
安庆地域分属皖、桐、舒等小国,以“皖国”最为核心,后相继属吴、楚。皖国得名源于皖山(今天柱山),安徽省简称“皖”即源于此。战国末期,楚国统一该区域,成为江淮战略要地。 -
秦汉至隋唐的行政变迁
秦统一后属九江郡,汉代先属淮南王国,后归扬州庐江郡。隋朝改熙州为同安郡,唐代更名舒州,经济与交通地位逐渐提升,成为连接江南与中原的枢纽。 -
“安庆”名称的由来与南宋建城
南宋绍兴十七年(1147年)取“同安郡”与“德庆军”首字合称“安庆军”,寓意平安吉庆。嘉定十年(1217年)知府黄干筑城御敌,奠定安庆城雏形,景定元年(1260年)迁治宜城渡,形成府县同城的格局。 -
元明清的军事与政治中心地位
元代设安庆路,明代为直隶南京的安庆府。清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成为安徽省会,长达160余年。因地处长江咽喉,素有“淮服之屏蔽,江介之要冲”之称,太平天国时期更成兵家必争之地。 -
文化经济的多元发展
作为古皖文化发源地,安庆孕育了桐城派、黄梅戏等文化遗产。北宋起成为铸币中心,明清时期沿江商业繁荣,近代更诞生中国首台蒸汽机,兼具农耕文明与工业启蒙特色。
安庆的古代归属映射了江淮地区的政权更迭与地理价值,其“宜城”别称与“皖”文化根源至今深刻影响着安徽的历史认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