压岁钱是中国春节的传统习俗,起源于汉代驱邪避祟的信仰,最初以特制钱币“压胜钱”护佑孩童平安,后演变为红纸包裹的流通货币,寄托长辈对晚辈的成长祝福。
-
起源与传说
压岁钱最早可追溯至汉代,名为“压胜钱”或“压祟钱”,并非流通货币,而是铸有吉祥图案的佩饰。民间传说中,妖怪“祟”会在除夕夜摸小孩额头致其生病,而铜钱能震慑邪祟。唐代宫廷出现“洗儿钱”,明清时期则以红绳串钱置于孩童枕下,形成“压岁”习俗。 -
形式演变
早期压岁钱为特制铜钱,清代开始用红纸包裹铜元,民国后逐渐改用新钞票。现代压岁钱形式多样,包括现金、图书或旅游卡等,但其核心寓意始终未变——传递平安与祝福。 -
文化内涵
压岁钱不仅象征辟邪,更蕴含长辈对晚辈的关爱。宋元时期发展为“压惊钱”,明清后融入“励志”色彩,如“步步高升”等期许。当代压岁钱虽淡化迷信色彩,却延续了家族亲情纽带的作用。 -
现代意义
如今压岁钱成为孩子自主理财的“第一课”,部分家长引导其用于学习或储蓄。值得注意的是,法律上压岁钱属于赠与行为,所有权归孩子所有,体现了对儿童权益的尊重。
压岁钱承载着千年的文化记忆,从驱邪工具到情感纽带,其演变折射出中国家庭价值观的传承与创新。正确理解这一习俗,既能避免攀比之风,更能让孩子感受传统文化的温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