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收压岁钱的习俗源于汉代,最初是用于驱邪避灾的“压祟钱”,后演变为长辈对晚辈的祝福仪式。核心亮点包括:①起源与“祟”妖怪传说相关,铜钱象征八仙护佑;②早期为装饰性钱币,明清后转为流通货币;③现代兼具祈福与经济意义,但需警惕攀比风气。
-
驱邪起源与神话传说
古时人们认为“祟”妖会在除夕夜摸小孩额头致其生病,而铜钱能震慑妖怪。传说一对夫妇用八枚铜钱吓退“祟”,因“祟”与“岁”谐音,演变为“压岁钱”。汉代起,压岁钱是铸有吉祥语的避邪配饰,唐代宫廷出现“洗儿钱”习俗,清代《燕京岁时记》明确记载其形式。 -
形制与功能的演变
早期压岁钱为特制厌胜钱,刻有“长命百岁”等字样,用红绳串成龙形置于床脚。民国时期改用红纸包铜元或银元,寓意“一本万利”。现代则以新钞票为主,部分家庭创新用图书、旅行卡替代现金,更强调教育意义。 -
文化内涵与现代争议
压岁钱承载着长辈对健康平安的祈愿,但金额攀升导致攀比现象。法律上属赠与行为,所有权归孩子,建议通过共同管理培养财商。传统中“压祟”的辟邪功能已弱化,但其亲情纽带作用仍为核心价值。
压岁钱是中华年俗的缩影,从镇恶护身到传递温情,提醒我们回归祝福本质,避免物质化扭曲其文化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