压岁钱是中国春节的传统习俗,源于古代驱邪避灾的信仰,寓意长辈对晚辈健康平安的祝福。其核心内涵是用钱币“压祟”(谐音“岁”),以红色包装象征吉祥,演变至今成为传递亲情与期许的文化符号。
压岁钱的起源可追溯至汉代,最初并非流通货币,而是铸有吉祥图案的特制钱币,称为“压胜钱”,用于佩戴辟邪。唐代宫廷出现“洗儿钱”,宋元时期逐渐与春节结合,明清时以红绳串铜钱的形式普及。传说中,妖怪“祟”会在除夕夜侵害孩童,而铜钱能散发光芒驱邪,故称“压祟钱”,后因谐音演变为“压岁钱”。
压岁钱的寓意包含三重文化内核:一是镇恶驱邪,通过钱币的“神力”护佑孩子免受鬼祟侵害;二是祈福长寿,如清代红纸包铜钱寓意“长命百岁”,现代连号新钞象征“好运连连”;三是亲情纽带,长辈借此表达对晚辈成长的关爱,近年还衍生出晚辈向老人赠“压岁钱”以表孝道。
压岁钱的演变折射社会变迁:从汉代仿制钱、明清红绳铜钱,到民国纸币、现代电子红包,形式虽变,但红色包装和祝福本质始终未改。值得注意的是,压岁钱曾以“压岁盘”(宋代果品礼盘)等形式存在,清代《燕京岁时记》详细记载了其作为床脚护身符的用法。
如今,压岁钱仍是春节的重要仪式,但需引导孩子理解其文化意义,避免攀比。无论是实物红包还是数字转账,核心仍是传承“压祟”初心——以小小钱币承载大大祝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