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取消的核心原因是学科定位模糊、就业对口率低及与新兴技术领域脱节,该调整属于高校学科优化常态,原有课程将分流至数学、计算机等更垂直专业。
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诞生于20世纪90年代,初衷是结合数学理论与计算机应用,但实际培养中数学基础与编程技能均未达到市场预期。多数毕业生陷入“数学不够深、代码不够强”的尴尬,企业更倾向直接招聘数学或计算机科班人才。
教育部近年推动学科动态调整,淘汰就业率连续低于60%或脱离产业需求的专业。信息与计算科学因课程体系陈旧,未能覆盖人工智能、大数据等前沿技术,被多所高校并入数学与应用数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等一级学科。
原专业学生可通过跨专业选修或辅修弥补技能短板。例如,强化算法设计可转向计算机专业,深耕数学模型则适合数学系,部分高校还提供与企业的联合培养项目。这一调整本质是高等教育从“宽泛复合”转向“精准赋能”的必然结果。
专业取消不等于知识失效,关键在于主动适配行业变化。数学建模、数据分析等核心能力仍是高价值竞争力,但需通过更聚焦的学科路径实现职业转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