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潮主要发生在每年9月下旬至次年5月,其中11月、10月和3月是活动最频繁的月份。这一时段因气温波动剧烈且基础温度较高,易达到寒潮的降温标准。春秋季寒潮体感更明显,而隆冬时节因基础气温低,降温幅度反而有限。
寒潮的形成与高纬度冷高压气团南下有关,需满足24小时内降温≥8℃且最低温≤4℃等条件。我国寒潮多发于冬半年(10月至次年4月),但统计显示11月出现频率最高,其次是10月和3月。这与季节交替时冷暖气团交锋频繁有关,例如春季3月寒潮常伴随雨雪,秋季10-11月则易引发“速冻式”降温。
寒潮路径主要分西路、中路和东路,不同路径影响的区域和天气特点各异。例如西北路径寒潮以大风降温为主,而东路寒潮可能引发沿海大风和持续阴雨。防御寒潮需关注气象预警,重点保护心血管疾病患者、加固临时建筑,并防范道路结冰等次生灾害。
寒潮虽带来低温冻害风险,但也有助于平衡地球热量、消灭害虫,并为风能发电提供资源。建议公众在寒潮活跃期(尤其是11月和3月)提前储备保暖物资,及时调整出行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