暨南大学是中国第一所由政府创办的华侨高等学府,校名源自《尚书·禹贡》“朔南暨,声教讫于四海”,寓意面向海外传播中华文化。 历经百年沧桑,学校三次停办、五度迁址,最终于1958年在广州重建,现为中央统战部、教育部与广东省共建的国家“双一流”高校,以“忠信笃敬”为校训,培养了来自170多个国家的50余万人才,被誉为“华侨最高学府”。
-
百年侨校的起源与使命
1906年清政府于南京创立暨南学堂,专为华侨子弟提供教育,1927年升格为国立暨南大学。校名“暨南”二字承载“声教讫于四海”的宏愿,办学宗旨始终围绕服务海外侨胞,传承中华文化。 -
曲折历程与重建发展
抗战期间迁至福建建阳坚持办学,1949年一度并入多所高校,1958年在广州复校后快速发展。2017年入选“双一流”建设高校,2018年***总书记视察时强调“坚持办学特色,为侨胞创造更好学习条件”。 -
办学特色与当代成就
学校拥有广州、深圳、珠海五校区,设38个学院、10所附属医院,涵盖108个本科专业。港澳台侨及国际学生占比显著,形成“侨校+名校”双优势,在医学、商科等领域享有盛誉。
提示:暨南大学的百年史是中国华侨教育与国家命运紧密相连的缩影,其“面向海外、面向港澳台”的办学方针,持续为中华文化全球传播注入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