拆迁补偿协议纠纷案由的核心争议通常围绕补偿标准、安置条件、协议履行等问题展开,民事与行政案由的区分是关键。这类纠纷既可能因合同条款模糊引发民事争议,也可能因行政程序违法升级为行政诉讼,**路径的选择直接影响案件走向。
-
民事案由:房屋拆迁安置补偿合同纠纷
当拆迁方与被拆迁方已签订书面协议但未履行或履行不符约定时,属于典型民事纠纷。常见争议包括:货币补偿金额不足、产权调换房面积缩水、过渡安置费拖欠等。被拆迁人可起诉要求继续履行协议或赔偿损失,法院参照《民法典》合同编审理。 -
行政案由:行政裁决或强制拆迁纠纷
若双方未达成协议,政府作出行政裁决后引发争议,或被拆迁人对强制拆迁程序合法性提出质疑,则属于行政诉讼范畴。例如,补偿决定未按市场价评估、强拆前未履行公告程序等,可诉请撤销行政行为并申请国家赔偿。 -
混合争议:协议效力与程序交叉
部分案件需同时审查协议效力与行政程序合法性。例如,村委会越权签订协议可能涉及民事无效与行政侵权;开发商虚构拆迁许可既触发合同撤销权,又可能追究行政机关监管责任。 -
证据收集与诉讼策略
关键证据包括:原始协议文本、房屋权属证明、评估报告、政府公告文件等。民事案件侧重证明违约事实,行政诉讼则需聚焦行政行为违法点。特殊情况下(如历史遗留无证房),需结合地方政策补充举证。 -
风险防范与替代性解决
签订协议前需核实拆迁方资质,明确补偿计算方式及违约责任;争议发生后可优先申请行政协调或人民调解。对家庭内部补偿款分配纠纷,建议通过公证或分家协议预先约定。
提示:无论选**事或行政诉讼,均需注意时效限制(民事3年、行政6个月)。涉及群体性纠纷时,推选代表协商或诉讼可提高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