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航业安全生产的核心在于将安全视为不可逾越的生命线,通过“零容忍”隐患治理、系统性责任落实和全员安全文化培育,实现“绝对安全”目标。 其本质是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在航空领域的具体实践,需平衡安全与发展、效益、服务等多维关系,构建覆盖“人、机、环、管”的全链条防控体系。
民航安全的首要任务是强化政治属性认知,将航空安全提升至国家安全高度,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原则。例如,中国民航通过持续安全飞行6446万小时的纪录,印证了严格规章标准与动态风险评估的双重预防机制有效性。需警惕长期安全运行下的麻痹思想,通过“控总量、调结构”精准调控行业规模与保障能力的匹配度。
隐患治理需贯穿生产全流程,从飞行机组资质管理到机场驱鸟设备配置,每个环节都需落实“六个起来”要求(脑紧、心细、眼亮、脚勤、脸红、手硬)。东航“3·21”事故的深刻教训表明,安全责任必须细化到班组和个人,通过“党政同责、一岗双责”压实主体责任,杜绝“小散变转欠”企业的管理漏洞。
安全文化的长效建设是根基。通过“三基”工程(基层、基础、基本功)将安全教育、风险防控下沉至一线,结合当代民航精神培育职业敬畏感。例如,航空公司建立安全文化量化指标,定期评估员工对规章执行的认同度,并将作风建设纳入绩效考核,形成“人人讲安全”的生态闭环。
当前民航业正从高速发展转向高质量发展,安全生产需以科技创新为支撑,例如运用大数据预警天气风险、AI辅助适航检查。唯有将安全基因融入行业血脉,才能在全球航空业竞争中持续领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