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农村土地最新政策的核心在于“稳承包、活宅改、促入市”,通过延长承包期30年试点、规范宅基地盘活路径、推进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市场化,为农民权益加装“长效保险”,同时释放土地要素活力。
-
承包地“延包三十年”稳民心
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三十年试点已扩大至整省范围,遵循“大稳定、小调整”原则,确保农户承包权总体顺延。政策明确禁止强制调整或收回土地,农民可安心投入长期农业生产,产业链上下游企业也能规划更稳定的合作。 -
宅基地“三权分置”严控红线
房地一体确权登记全面推开,农民可通过出租、入股等方式盘活闲置住房,但政策严格划定“两个不允许”:城镇居民禁止购买农房或宅基地,退休干部不得占地建房。确权后的宅基地可抵押融资或参与乡村旅游开发,但用途不得变更为商业地产。 -
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改革”破冰
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改革加速,明确收益分配机制,村集体可将闲置土地转为经营性用地,通过拍卖、合作开发引入资本。试点地区允许农民以土地经营权入股企业,共享增值收益,同时保障村集体对土地规划的最终话语权。 -
进城农民“带权落户”无后顾之忧
新规明确进城落户农民无需退出宅基地,保留返乡居住或资产盘活的选择权。对于自愿退出的农户,地方政府需制定有偿补偿标准,例如安徽部分县市按每亩20万-30万元补偿,助力农民城镇化过渡。
政策释放的信号清晰:土地改革既要激活“沉睡资产”,也要守住耕地红线与农民主体地位。农民需警惕违法交易风险,善用确权与流转工具;投资者则应合规参与,避免触碰“小产权房”等法律高压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