监理工作当前存在的主要问题集中表现为市场不规范、履职不到位、专业能力不足三大核心矛盾。具体包括监理费用恶性竞争导致服务质量缩水,现场人员配备与资质造假频发,以及行业监管缺位形成的责任真空。以下从实践层面展开关键不足:
-
市场机制失衡与恶性竞争
低价中标现象普遍,监理费被过度压缩,直接导致人力投入不足。部分企业为降低成本,采用“高资质投标、低水平履约”策略,临时拼凑无证人员上岗,甚至出现总监同时挂名多个项目的违规操作。监理合同权责条款模糊,业主方常越权干预,削弱监理独立性。 -
现场管理流于形式
关键工序旁站缺失,材料进场检验不严,见证取样造假等问题突出。监理日志记录敷衍,常见“一切正常”等笼统描述;施工方案审核意见模棱两可,如“原则上同意”等不具约束力的表述。更严重的是代签、补签签证单成风,部分项目监理人员打卡记录与实际到岗天数严重不符。 -
队伍素质与监管漏洞
专业人才结构性短缺,持证率不足60%的项目占比偏高。部分监理人员对新规范掌握滞后,如仍沿用作废的试验标准。行业多头管理导致责任推诿,信用评价体系未全覆盖,对挂靠资质、人员变更等违规行为处罚力度不足。业主方因缺乏专业能力,对监理履约情况考核形同虚设。 -
技术手段与责任闭环缺失
平行检验数据造假、监理通知单未闭环整改等问题频发。重大危险源监管缺乏数字化跟踪,部分项目未建立可追溯的电子台账。监理月报套用模板,未能真实反映工程进度偏差和质量隐患。
解决这些顽疾需构建“市场规范+技术赋能+信用惩戒”三位一体体系:合理提高监理取费标准,推行人脸识别考勤强化到岗监管,建立全国联网的监理人员黑名单制度。同时引入BIM监理平台实现施工全过程留痕,从根源上杜绝资料后补和签证舞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