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国近代化的发展历程是一个从农奴制走向资本主义、再向现代化迈进的过程,1861年农奴制改革是关键转折点,不仅废除了农奴制,还为资本主义发展奠定基础;后续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俄国在工业、军事、政治等方面有显著进展,但封建残余仍阻碍发展,直至革命冲击旧制度。
俄国近代化始于彼得一世改革,他推行欧化政策,在军事、行政、文化等多领域引入西方先进理念,建立科学院、大学,提升国家竞争力,彼得的改革打破传统束缚,为俄国现代化奠基,如工业生产引入机器,对外贸易拓展,开启俄国学习西方的进程。农奴制在俄国长期存在,严重阻碍社会发展,19世纪农奴制危机加剧,农民起义不断,1853 - 1856年克里米亚战争失败暴露制度腐朽,促使亚历山大二世于1861年颁布废除农奴制法令,使农奴获得人身自由与土地,为资本主义发展提供劳动力和市场,俄国由此向近代化迈出重要一步。 19世纪末20世纪初,俄国工业革命持续推进,1861 - 1881年间布匹产量成倍增长,生铁、钢、煤产量大幅提升,1866 - 1903年工厂数量大幅增加,铁路建设发展迅速,为经济发展提供支撑,俄国资产阶级力量有所增长,参与政治活动,但专制制度依旧,与资产阶级矛盾凸显。 俄国人民对国家命运的追求从未停止,从十二月党人运动到1905年革命,民众不断为自由、民主而抗争。1905年革命后沙皇进行有限改革,20世纪初,俄国成为世界强国,参与八国联军侵华、日俄战争,但封建残余与现代化进程的冲突未根本解决,为二月革命、十月革命的爆发埋下伏笔 。 俄国近代化历经漫长探索,在改革、革命与发展的交互作用中不断前行,虽充满曲折,但始终朝着现代化目标迈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