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计计划与审计策略是审计工作的核心框架,二者相辅相成,共同确保审计目标的实现。以下是关键要点:
一、审计计划与审计策略的关系
-
层次结构
-
总体审计策略 :确定审计范围、时间安排、方向及资源分配,为具体审计计划提供指导。
-
具体审计计划 :细化审计程序的性质、时间和范围,是总体策略的延伸和实施。
-
-
动态调整
- 总体策略需根据风险评估结果调整,具体计划也需根据实施中的新信息进行修改,二者并非孤立。
二、总体审计策略的核心要素
-
审计范围
- 包括财务报告编制基础、行业要求、集团合并报表范围等。
-
报告目标与时间安排
- 明确审计报告的提交时间、关键节点及与管理层/治理层的沟通计划。
-
审计方向
- 确定重要性水平、高风险领域(如重大错报风险较高的账户)、项目团队分工及资源分配。
-
审计资源
- 规划人力、时间、技术等资源,确保关键领域有足够支持。
三、具体审计计划的核心要素
-
风险评估程序
- 识别财务报表重大错报风险,包括行业趋势、内部控制系统有效性等。
-
进一步审计程序
-
总体方案 :选择实质性测试或综合性方案(控制测试+实质性测试)。
-
具体程序 :确定交易/账户余额的测试类型(如细节测试、分析程序)及实施时间。
-
四、关键注意事项
-
重要性水平 :影响审计程序的性质和范围,需结合行业特点和风险评估确定。
-
信息技术影响 :需评估数据获取的难易程度及自动化工具的适用性。
通过以上框架,注册会计师能够系统化地规划审计工作,有效控制风险并实现审计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