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作为行政区划名称始于金代,但其历史文化根源可追溯至西周时期的齐、鲁两国;简称“鲁”源于周公封地鲁国。
山东在历史上经历了多次区划变迁,早期以地理方位或泛指范围称之,如战国时“崤函以东六国”曾代指此地。其正式定名与齐、鲁两国的融合密不可分:西周初年,周公和姜太公分别受封于鲁国与齐国,奠定了齐鲁文化的核心区域;至春秋战国时期,两国疆域逐步覆盖今山东全境,文化与政治的整合使“齐鲁”成为稳定地名。秦汉设郡县时,山东分属齐郡、琅琊等;汉武帝时期分属青、兖、徐三州;至金代大定八年(1168年),首次设立“山东东路、西路”,成为省级区划名称的开端,这一名称沿用至明清并延续至今。简称“鲁”则因鲁国在周礼文化传播中的核心地位,被视为正统象征,故被广泛采用。
地名演化亦体现地域特色,如泰安因封禅泰山得名,济宁取“济水安宁”意,济南因地处济水之南而命名。胶东地区以“阳”“平”等地貌描述命名的县市,或因历史事件衍生,如文登因秦始皇东巡“召文人登山”得名,均承载独特历史印记。齐鲁大地的命名规则融合自然地理特征与文化脉络,既是行政区划演变的缩影,亦为探究区域文化演进的线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