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好党课的核心在于“三结合”:内容上政治性与实践性结合,形式上传统讲授与创新互动融合,语言上严谨性与生动性并重。通过精准选题、多元表达和情感共鸣,让党课既有“党味”又有“鲜味”,真正入脑入心。
精准选题,紧扣需求。党课主题需立足“上接天线、下接地气”,围绕党中央最新部署(如主题教育重点)与党员实际困惑(如基层工作难点)设计。例如,针对农村党员可结合乡村振兴案例,对年轻干部则融入数字化党建实践,确保内容“解渴管用”。
多元形式,激活课堂。打破“填鸭式”讲授,灵活运用五种模式:① 讲座式(专家解读政策,辅以多媒体增强视觉冲击);② 情景式(红色基地实景教学,沉浸式感悟党史);③ 讨论式(分组辩论“党员如何在岗位上创新”);④ 案例式(播放《榜样》短片,剖析基层先锋事迹);⑤ 互联网+(微党课短视频、线上答题闯关)。关键是通过互动让党员“从听众变主角”。
语言艺术,情理交融。避免“文件腔”,用“三句话”提升感染力:① 口语化(如“党员是旗帜,群众看咱咋带头”);② 数据化(对比脱贫攻坚前后人均收入图表);③ 故事化(讲述本地老党员抗疫经历)。同时保持政治表述严谨,例如“全面从严治党”不可简化为“严管”。
情感共鸣,升华价值。党课的终极目标是唤醒党性自觉。可通过“三个带入”:① 带入角色(提问“如果你是驻村书记如何解题”);② 带入场景(模拟党支部会议表决);③ 带入情感(集体重温入党誓词)。讲师需以真诚态度传递信念,避免“说教感”。
总结:一堂好的党课如同“精神大餐”,既要营养均衡(理论扎实),又要口味适配(形式新颖),更需回味无穷(触动思想)。持续收集反馈、迭代方法,方能让党课从“必修任务”转化为“成长加油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