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庆祝生日称为"贺寿"或"做寿",核心习俗包括:寿宴摆酒、献寿桃、拜寿礼三大传统仪式,其中帝王贵族还会举行万寿节等盛大庆典。
-
贺寿的起源与演变
先秦时期已有生日纪念,《诗经》记载"寿考维祺",汉代起逐渐形成庆贺仪式。唐宋时期,"做寿"成为民间普遍习俗,明清时发展出完整的寿诞礼仪体系,尤其重视整十岁生日(如六十大寿)。 -
三大核心庆祝形式
- 寿宴:设宴款待亲友,必备长寿面象征延年
- 寿桃:以面粉塑桃形点心,传说西王母蟠桃能增寿
- 拜寿礼:晚辈行叩首礼,献上寿联、寿幛等吉祥物品
-
特殊阶层的生日庆典
皇帝生日称"万寿节",唐代定为法定假日;官员可举办"千叟宴",而平民多简化仪式。女性寿辰常称"萱寿",取《诗经》中萱草忘忧之意。
古代生日庆祝注重家族团聚与祈福内涵,与现代个性化派对形成鲜明对比。这些传统至今仍影响着部分地区祝寿习俗,如寿桃造型蛋糕的流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