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国有资产运营效益的核心在于优化资源配置、强化市场化运作、创新管理机制,并通过科技赋能与风险防控实现保值增值。 关键举措包括盘活低效资产、推进数字化转型、完善绩效评价体系,以及加强跨部门协同与人才队伍建设,从而全面提升国有经济竞争力。
-
全面清查与盘活存量资产
通过建立资产“一本账”系统,实现行政事业单位和企业国有资产的动态监管。重点对闲置房产、土地、设备等采用划转、租赁、拍卖等方式分类处置,例如山东临沂通过统筹盘活改革,2024年实现资产处置收入超39亿元。推广“公务仓”共享模式,跨部门调剂办公设备、房产等资源,减少重复购置。 -
市场化运营与价值挖掘
推行经营性资产集中管理,引入第三方评估机构动态调整租金定价,探索“租金+提成”收益模式。扬州财政通过智慧巡查和预防性维护延长房产生命周期,同时建立“财政+审计+纪检监察”联动监督机制,确保资产收益最大化。对自然资源资产(如矿产、砂石等)推动资源变资产、资产变资金路径。 -
数字化与智能化赋能
依托预算管理一体化系统搭建全国性资产调剂共享平台,智能匹配供需信息。运用物联网技术实时监测资产状态,例如安装传感器预警建筑安全隐患。构建“一房一码”数字台账,实现全周期成本管控,避免“重配置轻维护”。 -
健全绩效评价与激励机制
建立财务指标(如净资产收益率)、管理指标(内部控制有效性)和社会效益指标(就业岗位数)相结合的综合评价体系。通过平衡计分卡法、KPI等工具量化考核,并将结果与管理费支付、薪酬分配挂钩。强化人才引进与培养,优化选人用人机制,提升专业化运营能力。 -
深化国企改革与战略布局
聚焦新质生产力发展,优化传统产业升级与战略性新兴产业布局。通过重组整合、混合所有制改革提升资产流动性,例如丽水市推动低效资产注入市属企业并探索分拆上市。加强科技创新投入,发挥国企在关键技术攻关中的引领作用。
提升国有资产效益需长期坚持动态优化,既要注重短期收益,更要通过制度创新和技术手段构建长效机制。未来需进一步打破数据壁垒,推动全国范围内资源高效配置,实现国有资本服务国家战略与市场价值的双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