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大网法律草案征求意见是立法机关践行全过程人民民主的重要实践,通过官网公开草案、多形式征集意见、反馈采纳情况等机制,确保立法科学性与民主性。 自1954年宪法草案全民讨论以来,该制度已覆盖80%以上审议草案,累计收到公众意见超800万条,成为公民参与国家立法的核心渠道。其亮点包括30天公示期保障充分参与、线上线下多渠道提交意见,以及意见采纳情况公开反馈,有效推动立法与民意的深度融合。
法律草案征求意见流程高度规范化。中国人大网作为主平台,公示草案全文及说明,并提供在线提交入口。公民可实名填写职业、联系方式等信息,每条意见限1000字以内,确保参与便捷性与严肃性。对于争议较大的草案(如《个人信息保护法》),还会同步开展问卷调查或听证会,针对性收集专业群体建议。2020年后,北京市等地方人大进一步优化流程,将公示期统一延长至30天,并增加修改对照表等辅助材料,帮助公众理解立法调整意图。
意见处理机制体现透明性与回应性。立法机关会分类整理建议,重点研究高频诉求与专业意见。例如,《刑法修正案(十一)》采纳了公众关于降低未成年人刑责年龄的建议,并通过法工委记者会集中反馈采纳情况。近年来,中国人大网还增设“意见选登”栏目,展示代表性意见及其处理结果,避免“重征集轻反馈”问题。数据显示,2023年公开的52部草案中,超60%的条款修改均参考了公众意见。
技术赋能提升参与深度。除传统渠道外,部分草案通过移动端弹窗、社交媒体话题互动等方式扩大覆盖面。2024年《未成年人网络保护条例》征求意见时,官方联合短视频平台发起立法科普活动,吸引逾50万青少年参与讨论。AI技术被用于意见聚类分析,快速识别争议焦点,辅助立法者权衡不同利益诉求。
这一制度既是民主立法的“中国方案”,也为全球立法透明化提供了实践样本。公众可通过中国人大网“法律草案征求意见”专栏实时关注最新草案,以理性建议推动法治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