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坑监测巡视记录表是确保施工安全的核心工具,通过系统化记录支护结构、周边环境、施工工况等关键数据,实现风险预警与动态管控。其核心价值在于标准化巡检流程、量化安全隐患、留存追溯依据,需结合目测与仪器监测,形成闭环管理。
基坑巡视记录表需包含工程名称、时间、人员等基础信息,重点记录支护结构稳定性(如裂缝、变形)、周边环境变化(地面沉降、排水状况)、施工机械合规性(操作证、设备状态)等内容。典型隐患包括锚杆松动、坡体滑移、地下水位异常等,需明确整改措施与责任人。
专业巡检需配备游标卡尺、裂缝显微镜等工具,每日至少1次并加密异常时段频次。记录方法强调客观描述(如“冠梁裂缝宽度2mm”),辅以照片/视频佐证。数据需与全站仪、测斜仪等仪器监测结果交叉验证,当位移超报警值(如水平位移≥25mm)时立即启动应急预案。
高质量记录表应体现EEAT原则:经验(巡检人员资质公示)、专业(引用GB50202等规范)、权威(第三方监测机构盖章)、可信(整改闭环记录)。避免笼统表述,需用具体数据替代“基本正常”等模糊描述。
施工方应定期归档记录表并做趋势分析,监理单位需复核签字。电子化记录可提升检索效率,但手写签字环节不可省略。核心逻辑是“发现问题-分析原因-处置反馈-复查销项”,最终形成工程安全档案链的关键一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