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信不立后半句是什么

"失信不立"的后半句是"诚者自成也"‌,出自《论语·为政》。这句话强调诚信是立身之本,而诚实的人自然能成就自我。以下是关键点解析:

  1. 出处背景
    该句源自孔子对"为政以德"的论述,将个人诚信与社会治理相联系,体现儒家"修己安人"的思想核心。

  2. 句式结构
    "失信不立"为否定式警示,"诚者自成"转为肯定式引导,形成道德劝诫的完整逻辑链:失去信用则无法立足,坚守诚信则水到渠成。

  3. 现代启示

    • 个人层面:信用是社交货币,影响职场发展与人际关系
    • 商业层面:企业失信将面临法律制裁与市场淘汰
    • 社会层面:诚信体系是数字经济的基础设施

总结‌:这句话穿越两千余年仍具现实意义,建议结合"言必信,行必果"等典故深化理解,日常可通过守时履约等小事积累信用资产。

本文《失信不立后半句是什么》系辅导客考试网原创,未经许可,禁止转载!合作方转载必需注明出处:https://www.fudaoke.com/exam/3279516.html

相关推荐

左传的拼音失信不立怎么读

根据权威信息,《左传》的拼音为 zuǒ chuán ,而“失信不立”的拼音为 shī xìn bù lì ,具体说明如下: 《左传》拼音 读作: zuǒ chuán 释义:儒家经典之一,编年体史书,记载春秋时期历史。 “失信不立”拼音 读作: shī xìn bù lì 释义:不讲信用的人无法在社会立足,出自《左传·襄公二十二年》。 总结 : 《左传》:zuǒ chuán “失信不立”

2025-05-19 资格考试

左传失信不立完整版

​​“失信不立”出自《左传·襄公二十二年》,原文为“君命无贰,失信不立”,强调诚信是立身之本,国家或个人失去信用将难以立足。​ ​ 这一思想贯穿《左传 》多篇,如《僖公十五年》的“无信不立”和《襄公二十五年》的“失信无人,利国家何益?”,共同构成先秦时期对诚信价值的系统论述。 ​​核心内涵​ ​ “失信不立”直译为“失去信用则无法立足”,《左传》通过齐庄公违背盟约招致灭亡的史实(襄公二十二年)

2025-05-19 资格考试

失信不立一一左传怎么读

​​“失信不立”出自《左传·襄公二十二年》,意为失去信用就难以立足,强调诚信是立身行事的根本。​ ​ 这一观点不仅是中国传统道德的核心,也与现代社会的契约精神高度契合。要深入理解其内涵,需结合《左传》的叙事背景与语言特点,从历史、哲学、实践三个维度展开。 《左传》以编年体记载春秋史实,语言精练含蓄。“失信不立”的上下文是郑国大夫子产驳斥晋国失信行为的对话

2025-05-19 资格考试

二年级失信不立左传

二年级失信不立?《左传》有言:信,国之宝也,民之所凭也。 《左传》作为一部古代经典著作,蕴含着丰富的智慧和哲理。其中,“信”作为核心价值观之一,被反复强调。对于二年级学生而言,理解“失信不立”的内涵,培养诚信的品质,不仅有助于个人的成长,更对未来的人生道路产生深远影响。 一、信:个人立身之本 在《左传》中,信被视为个人立身处世的根本。对于二年级学生来说,诚信意味着言行一致,不撒谎、不欺骗

2025-05-19 资格考试

什么不立一《左传》

失信 《左传》中与“什么不立”相关的核心结论如下: 结论 : “失信不立”是《左传》中强调诚信重要性的经典名句,出自《左传·襄公二十二年》,其完整表述为“君命无贰,失信不立”,意为失去信用的人无法在社会立足。 详细解析 : 出处与原文 该句出自《左传·襄公二十二年》,原文为“君命无贰,失信不立”,强调君王言行一致的重要性,同时引申为个人诚信的基石。 核心内涵 个人层面 :指个人若失去信用

2025-05-19 资格考试

失信不立意思二年级

失信不立是一个重要的成语,其核心含义是“不讲信用的人无法在社会立足”。对于二年级学生而言,理解这一成语有助于培养诚信意识,为其未来的成长奠定良好基础。 1. 诚信是立身之本 诚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内容。在二年级的语文学习中,学生接触成语“失信不立”,可以帮助他们认识到诚信的重要性。通过学习,学生可以明白,只有诚实守信,才能赢得他人的信任,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2.

2025-05-19 资格考试

失信不立左传下一句是什么

​​“失信不立”出自《左传 》,下一句是“诚信者,天下之结也”(出自《管子 》),两句连用强调诚信是立身之本与社会运转的核心纽带​ ​。 ​​失信不立的含义​ ​ 原句指人若失去信用便无法立足,引申为个人信誉是社会生存的基础。历史上因失信导致众叛亲离的案例屡见不鲜,如《郁离子 》中商人因毁约最终无人施救。 ​​下一句的深层关联​ ​ 《管子》的“诚信者,天下之结也”进一步升华

2025-05-19 资格考试

失信不立一一左传完整句子二年级

君命无贰 《左传》中与“失信不立”相关的完整句子为: “君命无贰,失信不立。” 出自《左传·襄公二十二年》,原文意为:国君的命令必须一以贯之,失去信用就无法立足于世。 补充说明: 出处与背景 该句强调君主的信用对统治的重要性,出自《左传》这一编年体史书,记录了春秋时期的重要历史事件与人物言行。2. 相关延伸 《左传》中其他关于诚信的名言包括:“民无信不立”(出自《左传·哀公十五年》)

2025-05-19 资格考试

失信不立一一《左传》拼音

​​“失信不立”出自《左传》,拼音为“shī xìn bù lì”,意为失去信用就难以立足,强调诚信是立身行事的根本​ ​。这一理念至今仍是个人成长、商业合作乃至国家交往的核心准则。 诚信是个人品格的基石。言行一致的人更容易赢得信任,建立稳固的人际关系。反之,频繁失信会导致社会评价降低,甚至被孤立。商业活动中,信用直接决定合作成败。企业若因欺诈或违约被列入失信名单,将面临客户流失、融资困难等后果

2025-05-19 资格考试

《左传》全文

《左传》全文是中国古代编年体史书的经典之作,‌详细记载了春秋时期(前722-前468年)的政治、军事、外交事件 ‌,‌以鲁国国君纪年为线索 ‌,‌兼具文学性与史学价值 ‌,被誉为"叙事之祖"。其核心内容包括: ‌历史价值 ‌ 完整记录春秋242年间列国兴衰,涵盖战争(如城濮之战)、盟会(如葵丘之盟)、政变等重大事件,是研究周代分封制度与社会变迁的一手史料。 ‌文学成就 ‌ 开创"春秋笔法"

2025-05-19 资格考试

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有哪五个战略

根据权威信息源,当前我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主要包括以下五个核心战略: 京津冀协同发展 通过优化产业布局、改善交通基础设施、推动生态保护等措施,促进北京、天津、河北三地协同发展,形成优势互补的新格局。 长江经济带发展 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理念,推动长江流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加强生态保护与产业升级,实现沿江地区协调共进。 粤港澳大湾区建设 整合港澳资源与珠三角优势,推动科技创新、产业升级和区域融合

2025-05-19 资格考试

简述中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主要内容。

中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核心内容可归纳为以下五个方面,涵盖宏观布局、重点区域发展及保障机制: 四大区域协同发展 西部大开发 :通过投资改善基础设施,优化产业结构,缩小东西部发展差距。 东北振兴 :推动产业升级与技术创新,重振老工业基地。 中部崛起 :依托资源与劳动力优势,发展特色产业,实现跨越式发展。 东部率先发展 :发挥经济与科技优势,推动产业升级与对外开放。 区域重大战略

2025-05-19 资格考试

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主要战略包括哪些

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主要战略包括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区域重大战略、主体功能区战略、新型城镇化战略 ,这些战略共同优化重大生产力布局,推动构建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区域经济布局。 1. 区域协调发展战略 该战略强调统筹区域发展,通过政策支持和资源配置,缩小区域发展差距,促进区域间均衡发展。例如,实施西部大开发、东北全面振兴、中部地区崛起等政策,推动不同区域间的协调发展。 2. 区域重大战略

2025-05-19 资格考试

推动我国区域协调发展的主要内容

​​推动我国区域协调发展的核心在于优化资源配置、缩小地区差距、促进经济一体化,重点举措包括战略规划引领、基础设施互联互通、产业转移协作、生态补偿机制及公共服务均等化。​ ​ 战略规划方面,国家通过京津冀协同发展、长三角一体化、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等重大区域战略,明确功能定位,形成优势互补的高质量发展格局。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是区域协调的硬件支撑,高铁网络

2025-05-19 资格考试

区域协调发展五大战略

​​区域协调发展五大战略是解决我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的核心框架,包括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区域重大战略、主体功能区战略、新型城镇化战略和优化重大生产力布局战略​ ​。这些战略通过​​差异化定位​ ​和​​协同联动机制​ ​,推动东西部均衡发展、城市群高效协同、生态与经济双赢,最终构建“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国土空间体系。 ​​区域协调发展战略​ ​:以西部大开发、东北振兴、中部崛起

2025-05-19 资格考试

乡村振兴战略和区域协调发展战略

‌乡村振兴战略通过产业升级与生态保护激活农村潜力,区域协调发展战略以资源优化与基础设施联动缩小发展差距,两大战略共同构成中国高质量发展的"双轮驱动"。以下是 ‌ ‌产业融合 ‌:乡村电商、文旅结合推动经济转型; ‌生态优先 ‌:绿水青山转化为可持续资产; ‌跨区协作 ‌:城市群辐射带动周边区域均衡发展; ‌数字赋能 ‌:智慧农业与远程医疗弥合城乡鸿沟。 ‌分点展开: ‌ ‌乡村振兴的核心路径 ‌

2025-05-19 资格考试

区域协调发展战略主体功能区战略

区域协调发展战略主体功能区战略 是中国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为推动国土空间合理开发和保护而制定的重要战略。这一战略旨在根据不同地区的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现有开发密度和发展潜力,将国土空间划分为优化开发、重点开发、限制开发和禁止开发四类主体功能区,以实现区域协调发展和可持续发展。 1. 优化开发区域 优化开发区域主要是指现有开发密度较高、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较强、经济和人口集聚条件较好的城市化地区

2025-05-19 资格考试

新时代区域协调发展的内涵包括

新时代区域协调发展的内涵主要包括以下五个核心方面,结合权威信息源整理如下: 功能区划分与优势互补 通过科学划分功能区,实现区域间的合理分工与优势互补,避免“一刀切”式发展。各地区需发挥自身比较优势,形成东中西部协同发展的新格局。 公共服务均等化 确保各地区群众享受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包括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等,缩小区域间民生差距。这是解决地区发展不平衡的重要途径。 经济均衡发展 通过优化发展路径

2025-05-19 资格考试

我国区域协调发展的新内涵是什么

我国区域协调发展的新内涵是构建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区域经济布局和国土空间体系 ,强调通过合理分工、优化发展实现区域间的协同联动。这一新内涵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空间格局优化 :以中心城市、都市圈和城市群为空间载体,推动区域经济联动发展。通过都市圈和城市群建设,促进资源高效配置和产业协同发展,形成新的经济增长极。 区域重大战略联动 :深入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建设

2025-05-19 资格考试

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内涵

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内涵可归纳为以下五个核心方面,涵盖政策协调、资源整合、产业协同、空间布局及可持续发展: 政策协调与资源整合 通过统一政策框架消除区域政策竞争,保障政策稳定性和一致性,同时整合区域资源(如土地、矿产、人才等),实现资源的最优配置,提升整体经济效益。 产业协调与分工优化 依据各区域资源禀赋形成差异化产业布局,推动产业升级与转型,实现区域间产业协同发展。例如,东部地区发展高新技术产业

2025-05-19 资格考试
查看更多
首页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