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表示“罢免官职”的常见说法主要包括以下四类,结合权威资料整理如下:
-
核心动词类
-
罢 :最直接的罢免表达,如《史记·窦太后本纪》中“罢逐赵绾、王臧”。
-
免 :通用术语,如《汉书·贡禹传》中“免丞相勃,遣就国”。
-
夺 :含贬义,如《书·博鸡者事》中“胁服夺其官”。
-
废 :正式废黜,如《史记·吕太后本纪》中“太子得毋废”。
-
-
文言实词类
-
解 :含自解或解印之意,如陶潜“自解归”或“解印去县”。
-
黜 :贬退或废黜,如《封建论》中“有罪得以黜”。
-
迁谪 :贬职并远调,如“左迁”“谪守”。
-
-
特殊用法类
-
摄/权 :暂代职务,如“权知”“摄职”。
-
自解/解印 :主动辞职,如陶潜“自解归”或“解印去县”。
-
总结 :古代罢免官职多用“罢”“免”“夺”“废”等动词,结合具体语境选择。辞官则侧重“解印”“自解”等表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