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埔军校在1946年改名为“中华民国陆军军官学校”,后因历史原因,迁至台湾的高雄凤山区继续办学,改名为“陆军军官学校”,因此“黄埔军校”作为一个名称在历史演进中通过其分支延续下来。
黄埔军校,即中国国民党陆军军官学校,最初成立于1924年6月16日,由孙中山在广州黄埔长洲岛创办,并在国共合作背景下培养了众多著名将领。
1926年,黄埔军校改名为中央军事政治学校,1927年随着蒋介石迁往南京,又更名为中央陆军军官学校,继续为国民革命培养军事人才。
抗日战争期间,黄埔军校被迫多次迁徙,先后到过九江、武汉、四川铜梁,并于1938年在成都安顿下来,但仍沿用“中央陆军军官学校”的名称。
抗战胜利后,黄埔军校进一步改制,于1946年正式更名为中华民国陆军军官学校,成为完全国家化的军事教育机构,位于成都的校本部继续运作。
1949年底,随着国民党政府迁台,位于成都的黄埔军校校本部停办。国民党当局于1950年在高雄凤山区以“中华民国陆军军官学校”之名复校,将其视为黄埔军校的延续,并开始独立招生。
从法统和传统上,台湾地区的“陆军军官学校”被定义为黄埔军校的直接延续,至今仍在招生,目前已成为现代化的高等军事教育机构。
虽然“黄埔军校”原址及其初期历史主要在大陆,但通过校史的延展及名称沿袭,这一军校体系在台湾地区的影响力和名称得以保留,成为两岸军事历史上共同的记忆与象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