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埔军校前三期学生均涌现出大批对中国近现代史产生深远影响的杰出人物,其中 黄埔一期因“黄埔三杰”(蒋先云、陈赓、贺衷寒)和徐向前、左权、胡宗南等名将的集中涌现被视为最具传奇色彩,而 黄埔二期在抗战中表现突出,三期则以王耀武等实战派将领闻名。
黄埔一期学生因选拔标准严格、训练体系完善且身处革命浪潮中心,成就最为瞩目。蒋先云以全科成绩第一入校,陈赓两次救蒋介石脱险并成为开国大将,徐向前创建鄂豫皖根据地,左权协助指挥百团大战,胡宗南、杜聿明等亦为国民党高级将领。一期学员在校期间经历东征陈炯明、北伐战争等实战锤炼,且部分人接触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与军事素养兼备,成为国共两党初期的骨干力量。
黄埔二期注重培养专业军事技术人才,增设炮兵、工兵等科目,毕业生帅镛参与抗战指挥,郑洞国在长城抗战中表现英勇,但因整体历史机遇与一期相比略逊一筹。三期学生中王耀武等崭露头角,凭借淞沪会战、南京保卫战等战役积累声望,后续发展受益于抗战全面爆发带来的军事舞台扩张,但前期影响力弱于前两期。
黄埔军校的传奇不仅源于课程的“寓学于战”模式(如许光达笔记详载桥梁爆破等技术细节)与严苛纪律(叠“豆腐块”被子、10分钟用餐),更植根于“爱国、革命、牺牲”为核心的精神传承——孙中山题写的“升官发财请往他处”校训,与学员践行救国理想的行动,共同铸就了黄埔精神。从蒋先云“全期状元”到王耀武“抗日虎将”,不同历史阶段的黄埔学生皆以热**写传奇,其中一期的特殊性在于其开创性与群星闪耀的特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