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埔军校在大陆时期共培养了23期学员,毕业生总数约4.1万人,涵盖步兵、炮兵等多兵种,为国共两党输送了大批军事骨干。关键亮点:前7期集中在广州,后迁至南京、成都;抗战时期学员提前毕业参战;1949年停办后部分师生迁台续办。
-
分期概况:1924年至1949年共23期,早期每期学制6-14个月(如第一期仅半年),后期改为三年制。前六期以短期培训为主,第七期后纳入中央军校体系,分科更系统化。
-
培养规模:单期人数从数百至千余人不等,如第四期毕业2654人,而第十二期因抗战仅740人毕业。分校体系(武汉、长沙等)扩充了招生范围。
-
历史转折:大陆最后一期(23期)1948年成都开学,1949年起义未果后停办;台湾凤山分校续办至73期,但通常统计以大陆23期为基准。
-
人才影响:学员中涌现出杜聿明、林彪等名将,十大元帅中5人出自黄埔,其教育方针(如“亲爱精诚”校训)深刻影响了近代军事史。
黄埔军校的23期办学史,既是军事教育的里程碑,也是国共合作与对抗的缩影。若需了解具体期别细节或分校数据,可进一步查阅权威史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