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埔军校1至6期共培养约1.2万至2万名学生,其中毕业人数约8107人,成为国共两党军事人才的摇篮。第一期至第六期的具体数据差异源于招生规模扩大、中途编入其他军校学员及政治动荡等因素,但核心贡献在于为近代中国输送了大批杰出将领。
- 第一期(1924年5月-11月):入学500人,毕业645人。因合并军政部陆军讲武学校学员,毕业人数反超入学人数,诞生了徐向前、陈赓等名将。
- 第二期(1924年8月-1925年9月):入学449人,毕业449人,以“黄金二期”著称,邱清泉等将领出自此期。
- 第三期(1924年10月-1926年1月):入学1300人,毕业1233人,培养了王耀武、戴安澜等抗日名将。
- 第四期(1926年3月-10月):入学2680人,毕业2654人,林彪、张灵甫等均为此期学员,规模最大且成材率高。
- 第五期(1926年11月-1927年8月):入学3300人,毕业2418人,受国共分裂影响,部分学员未能完成学业。
- 第六期(1927年10月-1929年5月):入学4400人,毕业718人(广州校区),因“四一五”**事件导致大量学员流失,罗瑞卿等坚持至毕业。
黄埔军校前六期学员在抗日战争中伤亡率极高,但他们的军事才能与爱国精神深刻影响了中国近代史。若需进一步了解某期细节或人物故事,可参考权威史料扩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