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埔军校第六期于1926年秋开始招生,1929年2月正式毕业,共招收4400余人,实际毕业718人。这一期的特殊性在于其诞生于大革命时期,并经历国共分裂与北伐战争的关键历史节点,学员包括罗瑞卿、程子华等后来成为解放军高级将领的革命者,以及戴笠等国民党特务系统核心人物。
-
招生与毕业背景
1926年正值国民革命高潮,黄埔军校首次大规模扩招,第六期学员人数远超前五期。1927年蒋介石和汪精卫相继发动反革命政变,导致国共合作破裂,许多学员被迫中断学业,最终仅718人完成学业。这一动荡导致六期生军事训练时间严重压缩,但部分学员仍通过后续实战积累经验。 -
办学迁移与历史转折
1928年,六期学员随校迁至南京,成为黄埔军校本部南迁后的首批毕业班。其毕业年份(1929年)标志着黄埔军校从广州时期转向南京时期的历史节点,办学重心从革命军培养转向服务国民党党军体系。 -
学员构成与分化
六期生中既有大量国民党军官,也有中共早期军事骨干。著名学员罗瑞卿、程子华后来成为新中国开国将帅,而戴笠则以军统特务头目身份影响近代史。这种分化源于国共分裂后学员的政治选择,也体现黄埔军校作为“革命熔炉”的双刃效应。 -
军事生涯的独特性
与黄埔前五期不同,六期生军事生涯起步于北伐结束后,主要经历军阀混战、中原大战等局部冲突。缺乏大规模会战历练,导致六期生在抗战初期的表现整体不及前五期,但其部分学员在后来的解放战争中仍发挥关键作用。
黄埔六期虽未复制前五期的“将星神话”,却因特殊历史环境孕育了涵盖国共两党的关键人物,折射出中国近代军事教育从革命向党争转型的缩影,其历史价值不可忽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