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共十年对峙(1927-1937年)是两党关系从合作走向武装对抗的关键阶段,核心矛盾为阶级利益冲突与民族危机交织。这一时期,国民党建立南京政权并发动“清党运动”,中共则以武装斗争回应,形成“围剿”与反“围剿”的拉锯战,同时日本侵华促使民族矛盾上升,最终通过西安事变促成合作抗日。
-
对峙根源与表现:国民党代表大地主大资产阶级利益,推行独裁统治,对中共实施军事镇压;中共则通过南昌起义、秋收起义建立农村根据地,探索“工农武装割据”道路。双方政权并存(南京政府与瑞金苏维埃),五次“围剿”与长征成为对抗缩影。
-
民族矛盾与政策调整:九一八事变后,中日矛盾激化,中共提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国民党坚持“攘外必先安内”。1936年西安事变和平解决,迫使国民党停止内战,为第二次合作奠定基础。
-
历史影响:十年内战消耗国力,给日本侵华可乘之机;中共在斗争中成熟,确立***领导地位,形成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理论。
总结:国共十年对峙是意识形态与民族存亡的双重博弈,其转折证明“合则两利”的历史规律,也为全民族抗战埋下伏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