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埔军校因战争失利、战略转型及国民党败退而停办,其旧址被列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现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孙中山创办黄埔军校旨在为革命培养军事人才,该校通过军政结合的教学模式培育了大批精英,包括徐向前、***等元帅,以及大量国共两党军官。其停办是多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抗日战争爆发后,黄埔军校部分迁往南京,后因日军轰炸和战局恶化,其教学体系被打乱;1938年广州校舍被炸毁后,迁至柳州的三都村,1939年被迫停办。 随着战争形态从传统战术转向机械化与空军主导,黄埔军校原有的教学模式逐渐落后。蒋介石虽在1927年后将其改造为国民党军事人才培养中心,但1949年国民党溃败至台湾时,绝大部分师生随行,大陆的黄埔军校失去存续基础。新中国成立后,新政府建立了如抗大(抗日军政大学)等新型军事院校,取代了黄埔模式,其旧址则转为历史文化遗产。
尽管黄埔军校已停办逾八十年,但其历史地位与精神遗产依然深远。作为中国近代军事教育缩影,黄埔军校遗址成为连接两岸情感的重要符号,持续吸引访客瞻仰与学习,见证了中国近现代史的复杂转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