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埔军校牺牲第一人是蔡光举,这位贵州遵义籍的革命烈士在1925年东征淡水战役中担任敢死队队长,身先士卒壮烈牺牲,年仅22岁。他不仅是黄埔一期优秀学员,更是校史上首位营级军官殉国者,其英勇事迹被廖仲恺誉为“以血浇灌主义之花”的典范。
蔡光举早年放弃厦门大学学业投笔从戎,考入黄埔一期后迅速成长为教导团营党代表。1925年2月东征时,他主动请缨率敢死队攻打淡水城,战斗中腹部中弹仍高呼“杀敌”,最终因伤势过重牺牲。此战成为黄埔校军首场硬仗胜利,极大鼓舞了士气。
他的牺牲引发广泛震动:广州各界举行追悼会,廖仲恺亲自主持并称其“黄埔牺牲第一人”;军校特批为其单独修建陵墓,与东征烈士墓园并列,突显特殊历史地位。蔡光举临终前写给兄长的绝笔信“乞善事双亲”更展现革命者的家国情怀。
作为黄埔精神早期践行者,蔡光举用生命诠释了“亲爱精诚”的校训。如今,其墓园仍矗立于黄埔长洲岛,见证着那段“升官发财请往他处”的赤诚岁月。了解这段历史,有助于我们深刻理解黄埔师生为民族复兴作出的不朽贡献。